PRODUCT CLASSIFICATION
日前,中海油成功攻克海上礁灰巖油田開發這一難題。此突破的背后,是賽思芯片原子鐘為其海底勘探設備提供了高精度時頻支撐。作為科技的核心戰略資源,賽思原子鐘系列產品已成為海陸空各關鍵領域的“精準基石"。
01從天文時到原子時:我們為什么需要原子鐘?
在原子鐘誕生之前,人類的計時方式經歷了從觀星象定“天文時",到機械鐘表走“機械時",再到石英振蕩器主導“晶振時"的演進。每一次突破都將時間精度提升百倍,但傳統計時方式存在明顯瓶頸:石英鐘易受溫度與電壓波動影響,每日誤差約1秒;機械表更因重力、摩擦等因素精度更低。
圖片
這類誤差在日常生活中或許無礙,但在前沿科技領域卻成了"硬傷"。尤其是在“萬物智聯"“數字孿生"“AI大模型"主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,無論是5G基站所需的微秒級同步以保障視頻流暢,6G面向空天地海一體化通信提出的納秒級同步要求,還是自動駕駛依賴納秒級時間戳融合多傳感器實現安全避障,乃至全球衛星互聯網星座中成千上萬顆衛星的高精度協同——都離不開高精度的時間信號。
02國產力量的崛起:賽思十年磨一劍
作為國內時間頻率領域的頭部企業,賽思電子自2013年起啟動原子鐘自主研發,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,逐步突破技術壁壘,用十年時間打通了從“芯片設計—封裝測試—量產推廣"全鏈條,推出了多個關鍵指標的原子鐘產品與解決方案。
1、全鏈路自研,關鍵技術反超
原子鐘的性能,70%取決于核心部件的性能。依托省級企業研究院和博士后工作站,賽思與北京大學等高校緊密合作,在原子氣室、量子芯片、集成微波電路等關鍵組件上實現突破,自研的銣原子鐘、芯片原子鐘系列產品均實現國產化率100%,擺脫了國外的技術,奠定了產品高性能、高可靠的基礎。
2、小型化與低功耗,重新定義原子鐘
傳統原子鐘雖精度高,但普遍存在“體積大、功耗高、啟動慢"的痛點,難以應用于衛星、5G基站、無人機等“輕量化"場景。
賽思電子自研的國產化芯片級原子鐘,基于相干布居原理和MEMS工藝,將傳統原子鐘的體積從幾十立方厘米壓縮至火柴盒大小,功耗降至130mW,頻率穩定度仍保持在≤1.0E-10。
這一突破不僅使原子鐘從“實驗室重器"變為“萬物互聯的標配",也直接賦能中海油成功攻克海上礁灰巖油田開發難題。
3、環境適應性,海陸空“全能選手"
隨著"萬物互聯"時代的到來,原子鐘正從"國之重器"走向"民之所需"。賽思瞄準衛星、航空航天、海底探勘、金融證券、智能電網、物聯網等應用場景需求,推出銣原子鐘、芯片原子鐘系列產品,其采用耐高溫、抗壓防腐蝕封裝,具備強大的環境適應性,能夠在至低-40℃、至高+80℃環境中保持穩定輸出。
同時,標準化的電氣與機械接口,支持快速嵌入現有系統,目前已廣泛應用于5G基站、中海油深海設備、金融證券等高要求場景。
4、從設備到系統,做數字時代的"隱形支柱"
賽思不僅提供高精度原子鐘,還以原子鐘為核心,結合自研FPGA守時/授時算法、硬件設計與軟件深度定制開發能力和時頻大型組網和管理能力,推出時鐘服務器、時頻測試設備及系統級端到端解決方案。
某電信運營商采用賽思原子鐘的同步時鐘方案后,PTP授時精度提升50%,有力支撐了URLLC技術在自動駕駛、遠程手術等關鍵業務中的應用。目前,全國大量的新建5G基站已搭載賽思自研的國產化原子鐘,顯著提升網絡同步精度與穩定性。
03從追趕,賽思原子鐘的未來
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,賽思的原子鐘發展之路,也是中國在時頻領域實現從技術到自主可控的縮影。
如今,賽思已深度融入國家戰略與數字經濟脈絡:支撐中國移動、中國電信、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5G網絡建設,保障國家70%以上骨干網及特高壓項目同步需求;為國家能源安全(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)提供時頻保障;參與“東數西算"慶陽樞紐、三峽/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,構建數字世界的時間基準;更在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、阿里云/字節跳動算力中心等新興領域,以納秒級同步服務賦能數字基建。
未來,隨著量子計算、深空探測、低軌衛星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的崛起,原子鐘的“精準度競賽"將持續升級。賽思已與多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,致力于提升產品環境適應性與可靠性,進一步拓展原子鐘在量子通信、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應用邊界,繼續為中國的數字未來夯實那至關重要的“時間基石"。
返回列表